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雅布隆絲卡亞

★ 曾榮獲隆堤柏音樂大賽(Marguerite Long-Jacques Thibaud Competition)首獎、Rio de Janeiro大賽第一名,維也納貝多芬大賽(Vienna Beethoven Competition)第一名。 ★ 古典音樂權威-留聲機雜誌(The Gramophone)讚譽Yablonskaya為「卓越的藝術家」。 傳承自俄國學院派的正統,並有「蘇聯秘密武器」美稱的俄羅斯鋼琴女皇雅布隆絲卡亞(Oxana Yablonskaya),其豐富靈性的演奏技巧總令音樂散發出高貴優雅的氣質,每每舉辦獨奏會總是一票難求。曾榮獲隆堤柏音樂大賽、里約熱內盧大賽與維也納貝多芬大賽三大賽事首獎。演出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並經常與全球各大知名交響樂團、指揮合作,同時也是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教授。

傑布隆斯基

★ 榮獲瑞典國王授予英國Litteris et Artibus皇家勳章。 ★ 國際指揮/鋼琴大師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強力提攜的國際知名頂尖鋼琴家。 ★ 已出版22張以上暢銷古典音樂專輯,榮獲留聲機大獎、愛迪生獎的最佳協奏曲唱片殊榮。 來自瑞典的國際知名鋼琴家彼得o傑布隆斯基(Peter Jablonski)為國際樂壇最炙手可熱的鋼琴大師之一。傑布隆斯基有著讓觀眾陶醉其中的精湛藝術天份,自少年時期即受到國際間的注目,更為國際指揮、鋼琴大師阿胥肯納吉所賞識、強力提攜。其演奏足跡遍及全球五大洲,與國際各大知名樂團、指揮皆有密切合作,至今已發行22張以上古典音樂專輯,音樂成就更是早獲肯定,曾獲瑞典國王授予英國Litteris et Artibus皇家勳章、獲頒奧菲斯獎章,並曾獲得留聲機大獎、愛迪生獎的最佳協奏曲唱片等殊榮。

黎國媛

黎國媛 /鋼琴
經歷
◎現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
簡歷
生於台灣,自幼隨吳漪曼教授與蕭滋博士習琴。13歲時通過教育部音樂資賦優異兒童甄試赴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藝術學院(Hochschule fue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aus Wien)深造。1975年獲得奧地利教育部頒給"特殊才藝獎學金",1980年以特優獎取得演奏家文憑。曾跟隨韋伯教授(Dieter Weber)及俄國名鋼琴家聶高斯(Stanislav Neuhaus)習琴,並於1981年追隨德國鋼琴大師肯普夫(Wilhelm Kempff)專研貝多芬鋼琴作品演繹法。後又於1984年赴英國倫敦與有"李斯特現代傳人"之稱的波哥雷立奇夫人 (Alicia Kezeradze Pogorelich)研習琴藝。1981年旅居加拿大,出任魁北克音樂營駐營藝術家並任教於金斯頓皇家大學; 除了數度與魁北克交響樂團合作外並積極展開個人及室內樂的演出, 其中包括魁北克文化局主辦之"世界和平文化展"之演出及為加拿大前總理魯道夫(Pierre Trudeau) 及其它政要名流所舉辦之"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之夜"。1986年應加拿大國家電影局之邀,赴俄國莫斯科拍攝音樂紀錄片。 此片並於次年入選參展蒙特婁國際影展(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87)。返台後,開始展開活躍的演出活動,除了定期的個人或與其他音樂家舉行的音樂會外,亦曾與台北市立響樂團、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香港中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等合作演出。1991年開始,亦投身於多媒體的表演藝術,包括舞台劇 "三個乖張的女人所撰寫的匪夷所思的女性論文", 與香港當代舞團及雲門舞集分別於香港及台灣合作演出雙鋼琴版之舞展"春之祭",於市立美術館與羅曼菲等,發表"愛與死"之多媒體表演以及關渡藝術節與古名伸之音樂舞蹈即興表演等。近年來,於國家音樂廳舉辦一系列的鋼琴獨奏會,分別詮釋斯拉夫民族作曲家(Chopin,Janaceck,Scriabin,Rachmaninoff)、德奧作曲家( Mozart, Beethoven)及法國作曲家( Rameau, Debussy, Satie,Ravel )等音樂家之作品。並定期參與每年度舉辦之關渡藝術節、關渡樂集、花卉藝術節及亞太藝術節之鋼琴獨奏、室內樂、雙鋼琴、聲樂伴奏及個人即興演出。 2005年春,亦協助侯孝賢導演之新片『最好的時光』配樂,錄製個人即興演奏的樂曲,參展法國坎城電影節(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5 )。

郭宗愷

郭宗愷博士

郭博士於1987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主修鋼琴演奏。鋼琴主修期間,曾隨Catherine Smith、Tetley-Kardos及鋼琴大師Earl Wild學習鋼琴演奏。

郭博士不僅為優秀之鋼琴演奏及教育家,亦擅長小提琴及豎笛演奏。擁有中原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74),及美國東伊利諾大學音樂碩士學位(1979)。並曾於堪薩斯大學主修音樂治療與音樂教育(1976),於印地安那大學主修指揮(1984)。又於1998年赴東京的日本大學研究電子鍵盤樂器之演奏八個月,並於1999年赴美國南加大學研究「電子鍵盤樂器之合奏、作曲與編曲」半年。他創設交響鍵盤樂團,並經常於國內外指揮歌劇、鋼琴協奏曲及合唱曲。

郭博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曾籌創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並曾歷任音樂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1988-1994)。


Dr. Tzong-kai Kuo~Piano
Dr. Tzong-kai Kuo has an extensive and broad based background, well suited for someon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e hold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Psychology from Taiwan. His Master of Arts and Doctor of Musical Arts degrees are in piano performance, the former from 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in 1978, and the later from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in 1987. Dr. Kuo has also studied music therapy and music education at Kansas University, and conducting at Indiana University. His piano professors have included Catherine Smith, Richard Tetley-Kardos and Earl Wild. Dr. Kuo also studied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organ, and electronic Keyboard orchestra ensemble at Japan University in 1998 for eight months; and “the ensemble composition and arrangeing of electronic keyboard Keyboard Orchestra” as a research topic at 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in 1999 for six months. He have conducted many opera, concerto, and chorus works.

Dr. Kuo was chairman of the Tunghai University Music Department from 1988-1994. During this period, he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establishing of a graduate program in music. Dr. Kuo is an adviser to the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for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of general high school music education.

Dr. Kuo currently teaches piano performance, piano pedagogy, the history of piano technique,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undation of piano performance, music behavier and education electronic keyboard orchestra, electronic and organ performance, and conducting at Tunghai University.

卓甫見

學歷:
1969~1974年 師事戴逢祈教授,畢業於國立藝專。
1984負笈美國取得全額獎學金,先後畢業於加州州立大學及舊金山音樂學院,在鋼琴名師Mack McCery門下學習,從中獲得更高深的演奏內涵及教學。
1984年回國後,即任教於母校國立藝專,努力培植後進,課餘之暇,經常活躍於樂界。
獎項
十月榮膺母校所頒贈「傑出校友」獎
10月亦接受行政院所頒贈「宏揚文化」獎
經歷1989年~1991年? 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主任
重要演出
6月底應「新象」之邀參與第十屆國際藝術節「中國鋼琴名家薈萃」演出亦受極大的讚賞。1992年 與美國Dallas(達拉斯)管弦樂團合作於中山堂(台北)。1993年 七月三日受邀參與總統府介壽堂獨奏。1994年 十月十日國慶日於國父紀念館在總統、五院院長前暨電視全國轉播,演奏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 1995年 推動北縣「音樂進鄉」系列,「溫情在咱心」共演出十七場巡迴演出。1996年 受邀與高雄市交響樂團合作,主奏莫札特第21號協奏曲。1997年 繼「音樂進鄉系列二」於北縣各中小學演出十五場,深獲好評.1998年 分別於二月和九月受邀至香港、夏威夷和洛杉磯演講並演出。2000年 七月份受邀前往匈牙利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院演出。2000年 一月五日於新舞臺和國立藝術學院音系管弦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深獲滿場的觀眾極大的喝采。2001年 出版「台灣音樂哲人」-陳泗治,及《為鋼琴教學把脈》兩本書。2002年 二月十三日受邀到美國北德大學和其管弦樂團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Rachman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受到全場觀眾起立熱烈鼓掌。2002年 四月十五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奏Tchaikovsky Concerto No. 1 op.27。2002年 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於台北縣文化局演奏廳和鋼琴家余思慧合作演出莫札特雙鋼琴協奏曲。2004年 與小提琴家麥韻煌受邀至台東史前博物館館慶音樂廳同台演出。2006年 七、八月受邀赴美國演出兩場。2007年 六月二十五日於台北新舞台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2007年 十二月七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參與『溫世仁紀念音樂會』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2008年 三月二十四日將和兩位美國大、小提琴家合作演出貝多芬C大調三重協奏曲。除此之外,卓甫見教授亦經常受邀巡迴各地演講及演奏,在提昇國人音樂素養方面的確盡心竭力,貢獻卓著。
著作1994年 漫談音樂教育的起步與發展(1994年)1994年 鋼琴司琴學(1994年)1995年 學習音樂的路該怎麼走(1995年)1995年 音感訓練面面觀(1995年)1996年 你真的會彈琴嗎(1996年)1998年 鍵盤和聲的奧妙(1998年)1999年 視唱與聽寫(1999年)2000年 視奏365(2000年)2001年 台灣音樂哲人—陳泗治(2001年)2002年 為鋼琴教學把脈(2002年)2003年 陳泗治作品研究(2003年)2008年 榮獲台灣著作權總會贊助出版”聖誕歌曲精選集-樂譜與CD”(2008年)

李美文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後,赴美深造,獲美國南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音樂碩士,並繼續深造,於一九九六年獲羅格斯州立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鋼琴演奏博士學位(Doctor of Musical Arts)。在學期間主要師事張大勝、魏樂富、Walter Robert、 Neal O’Doan、 Mark Westcott 、Harold Zabrack、 Marina Yung。曾獲得 Charles Hosmer Foundation鋼琴大賽和南佛州大學鋼琴協奏曲比賽首獎。在鋼琴教學方面,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六年連續七年獲得 Piano Society of America教學獎,並獲一九九二年 Steinway Society之 Outstanding Teacher of the Year 。進修期間,除精研鋼琴演奏外,並致力於「演奏法」(Performance Practice),大鍵琴(Harpsichord)及古鋼琴(Fortepiano)的學習,師事Charlotte Mattax。經常於新紐澤西州和紐約州作解說音樂會和示範教學。身為Fine Art Trio的一員,從一九八八年起每年均在美東巡迴演出,同時也常和不同的早期樂器演奏家合作演出室內樂。
一九九六年八月返國,除了繼續致力教學外,演奏方面則努力於新曲目的拓展,尤其於室內樂方面,與小提琴家沈克恕、大提琴家林敏媛組成「逸音鋼琴三重奏」,每年均定期演出,也經常邀請各種器樂演奏家合作演出。近期已演出之音樂會包括二○○五十一月二十六日月於台中、十二月一日於國家音樂廳、十二月七日於高雄演出〈逸音三重奏與朋友-III〉,二○○六年莫札特250週年將彈奏古鋼琴與不同器樂音樂家演出一系列莫札特室內樂音樂會,同時亦將與高雄市交響樂團及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彈奏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二○○四年八月創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致力巴洛克時期與早期古典時期音樂演出,除在團中彈奏大鍵琴並兼團長一職,樂團於南台灣演出頻繁,並已於今年一月底錄製第一張巴洛克風台灣民謠專輯。
在學術研究方面,於一九九七年與二○○○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並於二○○○年出版專書《從演奏法觀點探討喬治克倫姆六首鋼琴獨奏曲》。發表論文包括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Young Beethoven-From Mozart’s Violin Sonatas KV379、KV380,and KV296 of Beethoven’s Sonatas Op.2〞,〈拉威爾鋼琴曲《鏡》之研究:以歷史觀點探討演奏詮釋〉,〈從演奏觀點探討克倫姆《五首為鋼琴作品》之技巧延伸〉,〈從歷史證據看貝多芬鋼琴音樂踏板詮釋〉,〈從維吉諾音樂探討鍵盤指法〉,〈費爾德夜曲之古典與浪漫〉,〈彈奏艾曼紐‧巴哈-自由幻想曲〉與〈鋼琴奏鳴曲中重覆樂段之變化裝飾〉等。
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助教,美國Rutgers University Community Music Program教師三年,現任職於國立中山大學專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艾嘉惠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鋼琴演奏博士。東海大學音樂系畢業,師事羅芳華、楊瓊珍、陳茂萱、張大勝等教授,國外則師事Catherine Smith、Richard Tetley-Kardos、Rosemary Platt、Andre Laplante及Earl Wild。
其博士論文乃專攻蕭邦作品之研究。在美期間,曾獲協奏曲比賽首獎並與樂團合作演出,亦常於美國中東部大城舉行個人獨奏會及室內音樂會。歸國後,經常以獨奏、雙鋼琴及室內樂等方式演出,其著作「鋼琴水曲之研究」於199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重要學術著作獎。
1995年獲國科會遴選至美國南加大擔任訪問學者與John Perry從事鋼琴演奏與教學之探討,期間並與洛杉磯時報樂評主筆Daniel Caraga從事音樂評論之研究。1999年,受美國俄州州立大學邀請擔任客座教授一年,擔任伴奏及室內樂課程,期間獲該校遴選為該年最具學術及教學影響力之鋼琴教授。1999年11月在美國哥城為台灣921舉辦震災音樂會;2000年2月與作曲家Steve Monaque合作發表其作品;2000年5月與名作曲兼指揮家Gunther Schuller同台發表其作品 “The Ohio River Reflection”,皆深獲好評。
現為東海大學音樂系及研究所專任教授及台中教育大學兼任教授,擔任鋼琴及鋼琴曲目與風格研究之課程。

鍾曉青

出生於台北市,5歲開始習琴,由鄭翠瑩及陳秋媛老師啟蒙;曾就讀敦化國小、仁愛國中音樂班,並受教於董學渝及郭素岑老師。1989年獲得全國鋼琴比賽少年組第一名,並通過教育部資賦優異出國進修資格,14歲即負笈美國深造。先後就讀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先修班、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之後取得茱麗亞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及演奏家文憑,並於2003年獲得紐澤西州立大學(Rutgets University)音樂藝術博士。在美國曾師事Wha kyung Byun、Seymour Lipkin、Jerome Lowenthal及Susan Starr等知名教援。
留美期間,鍾曉青參加多項鋼琴比賽,包括波士頓中華藝術協會鋼琴比賽、Clark University Commonwealth鋼琴比賽、新英格蘭教師協會鋼琴比賽、Harry Dubbs Memorial鋼琴比賽、茱麗亞音樂學院協奏曲比賽、紐澤西州立大學協奏曲比賽等,皆獲首獎之殊榮。此外,並贏得1998年第七屆國際中華蕭邦鋼琴比賽第一名及指定曲最佳演奏獎,及1999年山葉音樂文化推廣委員會及功學社所主辦鋼琴傑出新秀比賽第一名。
由於演奏經驗豐富,鍾曉青經常受邀舉行獨奏會、室內樂演奏及鋼琴伴奏;曾在波士頓Jordan Hall、Gardner Museum、紐約卡內基Weill Hall、Merkin Hall、林肯中心Alice Tully Hall、紐澤西Nicholas Music Center以及東京、大阪、馬來西亞等地演出。於2000年獲國家音樂廳甄選為樂壇新秀,在國家演奏廳舉行鋼琴獨奏會;2004年受邀與小提琴家胡乃元於台北、台南、高雄等地巡迴合作演出室內樂,並於同年12月參加由胡乃元領軍來自海內外傑出華裔音樂家發起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季演出。鍾曉青多次與樂團合作演出鋼琴協奏曲,包括費城交響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波士頓愛樂管絃樂團(BPO)、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青年管絃樂團、賓州Old York Road管絃樂團、寇蒂斯管絃樂團、茱麗亞管弦樂團、紐澤西州立大學管絃樂團及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等,備受各方讚譽。波士頓環球報首席樂評家Richard Dyer曾賦予鍾曉青極高評價:「最特出的是經由她的力度、音色及自由流露的節奏而雕塑出來的旋律,以及她對旋律與和聲微妙交互作用的充分瞭解與運用,幾近完美。」此外,鍾曉青具有非常豐富的伴奏經歷,經常與國內外知名音樂家合作,包括2004年及2005年與世界極富盛名的法國小號演奏家Eric Aubier合作演出,以及擔任多位知名大師級音樂家如馬友友、曾耿元、Dorothy Delay、Itzhak Perlman、Pinchas Zukerman、Lynn Harrell、Mistalov Rostropovich等指導教學(Master class)伴奏。
鍾曉青除了頻繁的演出之外,並致力於教學。曾任教於紐澤西州立大學音樂系鋼琴教學助理,及受聘為茱麗亞音樂學院專屬伴奏。2003年返國之後,旋即獲聘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鋼琴專任助理教授。

鍾家瑋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鋼琴演奏博士 (Doctor of Music in Piano),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任副教授。
自幼習琴,就讀南門國中音樂資賦優異實驗班、師大附中音樂班,師事王穎及陳郁秀。1985年以鋼琴組第一名成績保送直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師事陳郁秀。同年榮獲教育部甄選第一名,代表台灣參加孟都國際鋼琴大賽 (Ciudad de Montevideo, Uruguay),成績優異。在師大就讀期間,屢獲殊榮,除贏得音樂系協奏曲比賽第一名外,並獲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協奏曲比賽第一名,得與市交合作演出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赴美留學前,與李淑德指揮之師範大學室內管絃樂團合作演出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1990年進入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攻讀鋼琴演奏碩士。1992年取得碩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獲頒助教獎學金進入該校博士班就讀。師事鋼琴傳奇大師Michel Block。副修室內樂、音樂史及理論。與鮑羅定三重奏 (Borodin Trio) 之鋼琴家Luba Edlina-Dubinsky、小提琴家Rostislav Dubinsky,以及小提琴家Franco Gulli學習室內樂,並隨名音樂學家Peter Brown學習室內樂作品研究。同時擔任大學部鋼琴助教。1997年獲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壇新秀」之遴選,於國家音樂廳演奏廳舉行獨奏會,深獲好評。旅美期間,曾多次舉辦個人獨奏會,並演出協奏曲與室內樂等。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任副教授。並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及師大附中音樂班。活躍於演奏舞台,積極參與獨奏、伴奏及室內樂之演出。自返國後,每年皆巡迴演出獨奏會。 2005年與指揮廖年賦、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管弦樂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貝多芬三重協奏曲、2003年並與指揮陳樹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管弦樂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浦朗克雙鋼琴協奏曲、1998年與指揮涂惠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管弦樂團巡迴演出莫札特雙鋼琴協奏曲 (K.365)。

賴麗君

賴麗君小姐係台灣省高雄市人,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先後獲得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鋼琴演奏碩士與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鋼琴演奏博士,在美其間師事Maria Clodes, Jocob Lateiner, Harvey Wedeen。賴麗君小姐年幼時曾數度獲得台灣區及高雄市鋼琴比賽冠軍,在師大求學期間,也曾多次代表學校巡迴演出,在美求學期間,曾獲艾略李其蒙(Aaron Richmond)鋼琴比賽第二名;除校內音樂會之外,經常獲邀舉行個人獨奏會及與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包括與美國天普大學交響樂(Temple University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莫札特第27號鋼琴協奏曲,紐澤西中央愛樂交響樂團( New Jersey Central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布倫費爾交響樂團( Bloomfield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貝多芬第3號鋼琴協奏曲,拿特利交響樂團( Nutley Symphony Orchestra) 演出貝多芬第5號鋼琴協奏曲;1992年返回母校師大音樂系任教,除積極致力於教學外,也非常活躍於舞台,經常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及參與室內樂的演出,例如與台北木管五重奏、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等合作。賴麗君小姐在師大校內,除參與一年一度的藝術季、教授聯合音樂會之外,也參與教授聯合作品發表會,發表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許常惠、劉德義、曾興魁、柯芳隆、李文彬、莊文達老師等,並於2002年師大所主辦之兩岸交流音樂會中發表大陸作曲家唐建平之鋼琴獨奏曲。此外並應邀與師大室內管絃樂團演出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與師大交響樂團演出法朗克雙鋼琴協奏曲、 蕭滋雙鋼琴協奏曲及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以及與師大管樂隊演出蓋希文藍色狂想曲、蘭森鋼琴協奏曲、布特利”無極”協奏曲。 在校外方面,應輔仁大學之邀,於其藝術季舉行獨奏會及與台北縣立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皇帝協奏曲;2003年應邀於兩廳院獨奏家系列舉行鋼琴獨奏會;2007年應邀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演巴伯鋼琴協奏曲。賴麗君小姐除參與國內的演出,也先後獲邀至國外舉行音樂會,1995年應邀赴義大利羅馬,參與當地音樂節,擔任獨奏及室內樂之演出;1997年應邀赴瑞士蘇黎世及義大利羅馬舉行獨奏會;2002年應邀赴奧地利維也納、匈牙利布達佩斯、德國杜塞道夫舉行鋼琴獨奏會。2004年榮獲美國傅爾布萊特資深學者(Fulbright Scholar)研究獎助金赴美做美國現代音樂之研究。賴麗君小姐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暨音樂研究所專任教授並兼任於師大附中;在專業研究、學術演講、個人演奏、鋼琴教學等各領域皆有卓越成就。

歐玲如

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音樂研究所,鋼琴演奏博士。現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曾獲得Kawai鋼琴比賽、台北市音樂比賽鋼琴組、台北國際文化基金會青春之星藝術獎學金國外獎等殊榮,連續三學期以優異成績獲得 UCLA 藝術學院院長獎(Dean's Honors List);UCLA 鋼琴比賽(Benno Rubinyi Memorial Piano Performance Award)獲得第貳獎。回國後,除了定期舉辦個人獨奏會與致力於教學之外,並經常參與雙鋼琴、室內樂、國人作品發表等各類音樂會的演出及各項音樂相關演講活動,在各項頻繁的演出中皆深獲好評。

陳冠宇

台灣台南市人,八歲開始學習鋼琴,先後師事王久惠、張臨麟、高錦花、陳郁秀、魏樂富和張瑟瑟等名師,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獲得學士學位。退伍後即赴美國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New York, USA)深造,並獲得鋼琴演奏碩士學位、職業演奏家文憑、鋼琴教學法文憑,及美國紐約市立大學(CUNY, USA)音樂系音樂藝術鋼琴演奏博士候選人,曾師事名鋼琴家:Arkady Aronov、Oxana Yablonskaya、Abbey Simon、Boris Slutsky、Peter Basquin、John Perry及Bernard Ringeissen等。
在台灣求學期間,陳冠宇已囊括各項鋼琴比賽冠軍;旅美留學期間,更獲得多項國際獎項,其中包括:第十三屆美國Joanna Hodges國際鋼琴大賽第三名、紐約Five Towns Music and Arts Foundation, Inc.的鋼琴首獎,以及紐約Artists International, Inc.的青年藝術家獎等。曾於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及林肯中心舉辦鋼琴獨奏會,兩次均獲得紐約樂評家極高之評價。
陳冠宇目前各類型演出活動相當頻繁,一年平均約四十場;除了每年定期的鋼琴獨奏會之外,陳冠宇時常與國內外知名演奏家以不同的組合型態演出,也經常應邀和國內外著名交響樂團及指揮家合作表演,包括鋼琴獨奏、室內樂、鋼琴協奏曲與兒童親子音樂等多種形式,曲目更橫跨古典樂曲和流行音樂,例如:(1)交響樂團—英國BBC音樂會交響樂團、美國辛辛那堤大眾交響樂團、美國艾荷華州立交響樂團、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台北國家交響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高雄市立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台北愛樂室內暨管弦樂團、台南市立交響樂團、新竹愛樂交響樂團、台東縣立交響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台南科技大學音樂系管樂團、YWCA青少年管弦樂團、台北國家國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樂團、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交響樂團;(2)指揮家—康澤爾(Erick Kunzel)、基斯拉克哈特(Keith Lockhart)、謝建得(Kenneth Hsieh)、亨利梅哲(Henry Mazer)、簡文彬、王雅蕙、林天吉、張佳韻、江靖波、莊文貞、廖嘉弘、陳樹熙、李振聲、郭哲誠、鄭立彬、謝元富;(3)國際知名音樂家—豎笛演奏家保羅梅耶(Paul Meyer)、鋼琴家陳薩…等。2002年雙十節於台灣台中中興堂應邀參與國慶音樂會演出,彈奏「蓋希文:藍色狂想曲」,2006年應中國中央電視台邀請,至廈門鼓浪嶼錄製中秋節特別節目「海峽月、中華情」。此外,陳冠宇經常應邀擔任音樂講座、鋼琴比賽評審、撰寫樂評及專業文章發表,曾推出「琴有獨鍾」一書,及「讓愛留住」、「候鳥流星雨」、「愛是我們的」等鋼琴獨奏系列樂譜。
陳冠宇已出版二十一張(包括流行和古典)鋼琴演奏專輯,目前專任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並擔任「陳冠宇室內樂團」音樂總監,經紀事務由「台灣鴻宇國際藝術有限公司(Pro Artist International Co. Ltd, Taiwan)」負責規劃。自2007年之大型演出如下:1月1日應嘉義縣政府之邀請,於阿里山『日出音樂會』中演出,1月3日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111週年校慶音樂會中,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雙鋼琴組曲,作品17」,1月20日於國立成功大學成功廳與台南科技大學管樂團合作演出「蓋希文:藍色狂想曲」,2月13、14日於台中中山堂與高雄市國樂團合作演出「陳鋼:梁祝鋼琴協奏曲」,3月9日與如果兒童劇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2007陳冠宇音樂童話之旅—睡美人」,3月15日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際演講廳舉行鋼琴獨奏會,5月13日於台北市中山堂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洗星海:黃河鋼琴協奏曲」,6月6日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行「貝多芬鋼琴電影節系列之三:愛琴決勝點」鋼琴獨奏會,6月24日於高雄市至德堂與高雄市國樂團合作演出「盧亮輝:愛河鋼琴協奏曲」,10月12日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際演講廳舉行「陳冠宇2007鋼琴獨奏會-全民琴聖」,10月17日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行「陳冠宇2007鋼琴獨奏會-全民琴聖」,10月30日於台北醫學大學演藝廳舉行「陳冠宇2007鋼琴獨奏會-愛上交響情人夢(I)」,11月17日於宜蘭縣羅東鎮展演廳舉行「陳冠宇2007鋼琴獨奏會-愛上交響情人夢(I)」,11月18日於高雄縣岡山鎮演藝廳舉行「陳冠宇2007鋼琴獨奏會-愛上交響情人夢(I)」,12月上旬代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前往中國上海,與「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音樂系」學術交流並擔任鋼琴獨奏及雙鋼琴演出,12月16日與台東縣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16」。2008年2月21日受邀參加「台北縣平溪國際天燈藝術節」擔任演出嘉賓,3月3日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際演講廳舉行「陳冠宇2008鋼琴獨奏會-愛上交響情人夢(II)」,3月4日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行「陳冠宇2008鋼琴獨奏會-愛上交響情人夢」,3~4月份與如果兒童劇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台中圓滿戶外劇場、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合作演出「2008陳冠宇音樂童話之旅—Do Re Mi嬉遊記」,6月25日與長榮交響樂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愛上交響情人夢-管絃樂篇」;近期更計畫將音樂事業版圖拓展至全亞洲地區。

余思慧

桃園縣人,六歲開始習琴,九歲時隻身到台北市古亭國小音樂班就讀,從此展開學習音樂的旅程。十五歲畢業於國立師大附中音樂班,並通過教育部甄試,以資賦優異兒童身份赴美深造。先入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院先修班,1990年考取全額獎學金的寇蒂斯(Curtis)音樂院,畢業後進入琵琶地音樂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取得碩士及「鋼琴與室內樂」博士學位。先後師事彭聖錦、詹芬淑、黃玲美、徐頌仁、張瑟瑟、Wha-kyung Byun Sherman、Eleanor Sokoloff、Seymour Lipkin、Ann Schein、及Ellen Mack等名師。在琵琶地音樂院求學時曾在當今美國名鋼琴家、指揮家Leon Fleisher的大師班學習三年,並隨Robert McDonald學習室內樂多年,獲益匪淺。1999年及2000年榮獲琵琶地音樂院頒發Clara Ascherfeld獎及Sidney Friedberg室內樂獎,並於2000年獲選為美國國家音樂榮譽學會Pi Kappa Lambda之永久會員。
  留美期間,曾在紐約卡內基Weill演奏廳、波士頓WBGH古典音樂電台及Tsai Performance Center、波士頓中華藝術協會音樂節、美國緬絪州Kneisel Hall音樂節及耶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音樂院的國際夏令鋼琴學院等參與演出。1997年夏季受邀於賓州The Quartet Program 擔任鋼琴伴奏,並與小提琴家Charles Castleman合作首演Ysaÿe fantasie。 1996至2000年受Peggy and Yale Gordon慈善基金會邀請與小提琴家MinJung Kang在馬里蘭州發表數場獨奏會及室內樂,均獲得聽眾們熱烈迴響。回國前獲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甄選為「樂壇新秀」,在國家演奏廳舉辦獨奏會。在台灣的重要演出包括定期在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鋼琴獨奏會,並與多位音樂家合作演出室內樂及協奏曲。曾受邀與台北柳琴室內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梁祝」,與台北縣立交響樂團演出Mozart鋼琴協奏曲及雙鋼琴協奏曲,以及歐亞管弦樂團獨奏家室內樂系列的演出。目前為台南科技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及市立台北教育大學兼任副教授。

舒馬富斯

葛諾.舒馬富斯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及英國倫敦音樂學院修習雙簧管、鋼琴及指揮。1968至1979年間,葛諾於慕尼黑愛樂擔任雙簧管首席,並隨音樂總監魯道夫.坎培修習指揮。自1970年起,葛諾成為著名的室內樂團「古典協會」的成員,該樂團灌錄許多唱片,包括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及許多知名作曲家的管樂器室內樂全集。
葛諾曾擔任慕尼黑的理夏德‧史特勞斯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及慕尼黑室內獨奏樂團的指揮;並客席指揮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慕尼黑愛樂、杜易斯堡與烏佩托交響樂團、凱賽爾國家劇院管弦樂團、德國巴哈獨奏家樂團、斯圖加特廣播樂團、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史塔蓋特室內樂團、西南德室內樂團、名古屋愛樂、札幌交響樂團等。
自1986年起,葛諾任教於德國岱特摩音樂學院迄今。葛諾除了為許多廣播電台灌錄唱片之外,還曾經出過一些評價很高的光碟,包含他在義大利的圖書館找到貝多芬的朋友卡特里耶利所創作的歌劇、浪漫派的豎笛協奏曲、舒曼最推崇的浪漫派作曲家布爾格彌勒的作品(2首交響樂、1首序曲及鋼琴協奏曲)、布魯赫的第二號交響曲及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J. Ph. Riotte的協奏曲等。
2007年1月起受聘為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首席指揮。

魏子韜

魏子韜( Tau Wey),1982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其後分別於德、英兩國接受中小學音樂教育。2000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音樂學系就讀 (University of Cambridge),順利取得音樂藝術學士及碩士後,以優異成績考取倫敦三一音樂學院 (Trinity College of Music),並得到來自Tillett Trust Educational Award提供之獎學金。2006年取得音樂演奏家文憑,並獲獎學金赴美國紐約曼尼斯音樂院 (Mannes College of Music)進修深造。
不論演出或比賽,魏子韜皆有著傑出的表現。2003年於Beethoven Piano Society of Europe Competition 獲得首獎脫穎而出。其它首獎榮譽包括:Jaques Samuels Trinity Prize (2003)、Trinity College Joseph Weingarten Piano Competition (2005)。除此之外,他於Norah Sande (Eastbourne) Competition (2006),Tunbridge Wells International Young Artist Competition (2004)的表現亦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頻繁的獨奏會及室內樂演出,2001及2002年亦與劍橋大學交響樂團合作,分別於匈牙利及倫敦,演出柴可夫斯基及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2003年於倫敦舉行之台灣二二八紀念音樂會中演出。2004年與三一音樂學院管樂團合作,於倫敦Blackheath Hall演出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之作品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
音樂節方面,他曾參與英國BBC Proms Festival(2005)、Aldeburgh Festival of Music and Arts(2004)、以及Cambridge Music Festival(2003)。2005年八月於音樂節的演奏,則透過英國廣播公司播出 (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對於他2004年八月於倫敦Regent Hall之演出,英國樂評人Malcolm Miller對魏子韜所詮釋的貝多芬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Beethoven: Sonata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作出了以下評論:「他的演奏,引領聽眾進入充滿建築意象的聲響空間裡,為音樂帶來更多的想像。」而樂評人Malcolm Troup,亦在英國Music and Vision 古典音樂雜誌中,述及他在2006年二月於倫敦St. James’s Piccadilly Church舉行之獨奏會:「 在鋼琴彈奏上,他具備著獨特的掌握能力,在內斂優雅的氣質及活躍的創造力中取得平衡,如同獅與羊群安然共處一般。」
恩師包括Yonty Solomon, Douglas Finch, Jacob Lateiner,2003亦接受鋼琴家陳必先的大師課指導。因著台灣、德國,乃至英國等不同文化,在成長過程之交互薰陶,魏子韜期待給予聽眾更多元的聆聽感受,且堅信音樂必須深入大眾生活,反映並關懷時代需要。除了古典音樂曲目,他亦嘗試著手改編地方民謠或通俗歌曲,並於獨奏會及安養機構定期演出。2005年,於classical music access program組織的安排之下,於多所英國中學校舉行鋼琴音樂講座。2005年至今,接受英國樂譜公司Chester Music之邀請,為其出版之多本鋼琴曲集錄音。2007年參與台北十方樂集週末音樂會甄選,並受邀於同年十二月演出。

楊淑媛

鋼琴 / 楊淑媛 (Sophia Yang)

出生於台灣屏東,六歲開時學琴。先後師事劉天林、傅榮娣、廖玲芳、陳芳玲、姚若華、郭淑慈、郭宗愷等名師,以鋼琴演奏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於台北市石牌國小任職音樂教師,同時受聘擔任台北市兒童合唱團伴奏。1989年赴紐約曼哈頓音樂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攻讀鋼琴演奏學士及碩士學位,師事俄裔鋼琴大師阿羅諾夫 (Arkady Aronov),並取得鋼琴教學法文憑。1992年榮獲紐約市立大學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兩項獎學金而進入該校博士班就讀,主修鋼琴演奏,師事鋼琴大師奧尼偉 (Agustin Anievas)。1997年五月出版博士論文 [巴爾托克的演奏詮釋分析] (An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Bela Bartok’s Performance of His Own Music) ,獲頒紐約市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學位,同年九月受聘於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任教。

楊淑媛的音樂才華不僅表現於鋼琴演奏方面,自中學起,她已開始擔任學校合唱團指揮。於台北市立師專就讀期間,就多次率領音樂系合唱團出賽獲得優勝,並曾獲選為台灣省北區大專院校最佳合唱指揮。在紐約留學時,除了定期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之外,曾與多位傑出音樂家合作,在北美、台灣及香港地區演出。她所演出的音樂廳包括台灣台北國家演奏廳、台灣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善廳、香港大會堂劇院、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列文森演奏廳、紐約皇后學院音樂廳及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音樂廳。

楊淑媛於1994夏天年隨夫婿旅居香港。其後於 1995年獲選參加香港第一屆國際鋼琴夏令營,與法朗克 (Claude Frank)、貝爾曼 (Boris Berman)、法朗寇 (Peter Frankle) 等一代鋼琴大師習藝。自1996年底大女兒出世之後,便開始減少音樂會演出。目前她受聘於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兼任鋼琴講師,並為香港鋼琴音樂協會理事,於2002年香港公開鋼琴比賽擔任評審。除了練琴及教學之外,大部分時間與一對子女共享天倫之樂。

潘穎芝

潘穎芝現為香港國際大提琴學會藝術總監。2002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發一級榮譽音樂學士學位,隨後考獲香港賽馬會獎學金赴美國石溪大學深造,並於2004年獲頒音樂碩士學位。最近,潘氏完成香港大學文學院哲學碩士課程,現正繼續修讀哲學博士學位。
潘穎芝定期於香港演出獨奏音樂會。2003年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舉行「青年音樂家系列之潘穎芝大提琴演奏會」;2006年舉行了兩場名為「約會貝多芬」演奏會,演繹所有貝多芬創作的大提琴曲目;以及2007年舉行「鋼琴家的大提琴曲」大提琴演奏會。
此外,潘穎芝亦積極參與室內樂表演,於去年7月與友人舉行「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奏音樂會」,並於2005年為大提琴組合Cellistra的創辦人及成員之一,定期在香港及外地作交流演出。她亦經常以特約樂師身份,參與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城市室樂團之演出。於1999至2001年間,曾隨香港演藝學院交響樂團赴西歐作巡迴演出;又於2004、2005及2007年隨香港小交響樂團前往法國、 東歐、日本及上海演出。
潘穎芝曾參與多次國際性音樂節活動,包括2002年應邀參與於日本舉行的亞洲太平洋音樂節;於奧地利舉行的Carinthian Festival;於法國舉行的Prades Music Festival及Saint-Riquier Music Festival。
潘穎芝目前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

呂思清

1969年11月26日出生於青島的呂思清,父親呂超青是一位無法如願從事音樂的業餘音樂家,母親則是學過聲樂的護士。呂思清的音樂細胞讓他在兩歲時聽哥哥拉琴,居然就會說:「不對啦,弦不對啦!」當他的三叔來到青島探望奶奶時,整天練習薩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有一天呂思清竟拿起兩根筷子當成小提琴,口中哼著《流浪者之歌》旋律有模有樣拉了起來,絲毫無誤地哼上一大段,把家人嚇得樂壞了!呂思清的小提琴生涯於焉開始。
  從小被視為音樂神童的呂思清,永遠記得四歲半從父親手上接過來兩個哥哥使用過小提琴時的強烈感受,音樂正是拉拔他成長的養分。而在眾多有音樂天分的中國孩童中,呂思清無疑是幸運的天才,1977年鄧小平在談及培養人才時說:「聽說我們有個七歲的娃娃,已經能拉外國的、大的小提琴曲,我看學校可以提前錄取…」於是八歲呂思清就被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至今仍是該院獨一無二的記錄。他師事聲望崇高的王振山教授,接受早期大陸類似土法煉鋼的學習方式,只要一拉錯音,就被老師擰一下耳朵,呂思清因而學習到最紮實的基本功。
  1980年著名小提琴家曼紐因應邀訪問中國大陸,晚年重心在於培育英才的這位大師,從北京、上海挑選了包括11歲的呂思清等四名天才兒童,在他所創辦的英國曼紐因音樂學校進行為期三年的學習。處於曼紐因的身教言教下,呂思清領悟到音樂的真正精髓,這種「領悟」比老師實際教學生怎樣拉琴來得更重要,逐漸焠鍊出呂思清早慧天才的真正光芒。三年後,14歲的呂思清束裝返國,再回到王振山門下,這時教授更加要求技術訓練,每天練琴五至七小時,同時在王振山「學琴先修身」的教育主張下,呂思清直到後來成為璀璨的巨星時,都依然保有謙和質樸的個性。
  1987年17歲的呂思清正式代表中國參加第三十四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他一舉奪魁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東方人小提琴家。義大利熱內亞所舉辦的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可以說是當代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比賽之一,先前的三十三屆比賽中,就有十二屆因無人達到標準而使首獎從缺。在呂思清參加之前,已連續三屆首獎從缺,於這種低氣壓的籠罩下,呂思清以演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拿下首獎,立刻被譽為「東方帕格尼尼」,這和1958年首獎得主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同列歷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兩位得獎者。
  奪得帕格尼尼大賽首獎對17歲的呂思清只感覺到「一個很大的獎」而已,他學藝的第三個轉捩點是1989年隻身前往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深造。赴美前呂思清的小提琴技術方面已毫無問題,主要是學習對音樂的理解與闡述。他師事當代著名小提琴「教母」迪蕾(Dorothy Delay)。迪蕾女士發現呂思清是典型的表演型音樂家,她注意到只要有觀眾在場,呂思清的感覺與狀態都會比平時更能發揮水準,並且散發特有的魅力來抓住觀眾的心。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習,塑造了呂思清應有的風格,讓他從神童的風采,蛻變成大師與巨星的雙重特質。
  多年以前,青島人就說青島有兩個聞名於世的東西:「一是青島啤酒,另一是會拉小提琴的呂思清」,這位目前僅三十一歲的小提琴名家永遠讓人感受到親切、平時、自然與誠懇的態度,這種人格自然反映在他的音樂藝術上,他的演奏總是音色溫暖柔和、表情細膩婉約,然而遇到凌厲剛毅的曲目,呂思清亦能展現他勇奪帕格尼尼大賽首獎的超技派演出。最重要的是,他擁有豐富變化的彈性,更具備渾然天成、不留斧鑿的音樂天性。